找到相关内容126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谈心说识(三):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

    不翼而飞时,那种焦虑难舍的心境,只有当事者才体会得出。这是哪一个心识在做怪呢?是八识中的第七识,名为末那识。   《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三卷云:   末那名意,於一切时;   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

    释依昱

    |唯识|谈心说识|自私|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0045983353.html
  • 死亡的艺术——慧律法师

    不至于对死亡的愚痴无知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与害怕,更不会因为自己错误的看法,将死亡的情况,弄得更糟,这就是我们要关心“死亡”的目的。 一般的人,活著的时候,迷迷糊糊地造业,死的时候,又被业力牵引,仓惶无奈...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385783377.html
  • 从自我的认识中发现宗教信仰

    所谓理性去忽视本身的“基本焦虑”。借着现代化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正视来自生命的饥渴,让存在於个体的“宗教性”突显出来,就像访谈对象1号小姐所敏感察觉到的那样:有钱的人在学佛,没有钱的人在...

    范丽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1005983760.html
  • 当代中国佛教信仰价值趋向——以上海居士佛教信仰研究为例

      3、信仰者宗教信仰活动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仍然延续过去的一般功能取向,即对来世幸福的憧憬、临终痛苦的缓释、现实精神的安顿与整合。不论社会文明如何发展,人类都无法回避生与死所带来的变化、痛苦、焦虑、...

    刘元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1010983768.html
  • 生死“认命”与生死智慧

    无数的“为什么?”可是,几乎无一例外地找不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死之理由,因为人们以“病”为非正常,更以“死”为不应该,所以,内心的不安、焦虑、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外,临终者的家属也在问:“我的亲人...

    郑晓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2384687.html
  • 中国佛教的现代意义

    支撑、激励等诸多功能,从而缓解甚至消弭人的种种无奈、焦虑、烦躁、悲伤和痛苦。   佛教认为解脱是个人的业报,是善业所得的乐果。一个人若能遵循因果法则,就会确立向上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克服反道德的心理因素...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022285458.html
  •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转向了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宋儒。对少墟这样的学者而言,这种异端观的转变决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所谓“人情之异流、学术之隐痛,不可不亟辨”的话,鲜明地流露出少墟对这一思想动向的重视与焦虑。   由以上对...

    彭国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023585486.html
  • 信仰和知识——单纯理性限制内的宗教的两个来源

    一个没有脸面的他者。   25.Kh?ra什幺都不是(不是任何在者或在场),但它并不是在“此在”的焦虑中向存在问题开放的“乌有”。这个希腊名字在我们的记忆中说的是那些不可拥有的东西,即使是通过我们的...

    德里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83985628.html
  • 肃然起敬话“远公”

    积极社会效益,更在于它现前解决了人们的终极关怀问题,解除了死亡焦虑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不安,给人以莫大的精神安慰和战胜厄难的强大力量,现实地起到了利乐众生、平衡和调节社会心理的作用。正如张澄基教授所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584385899.html
  • 了“生”脱“死”的佛学智慧

    佛教揭示的人生死之本质,即:苦、空与无常。世人总是惧死恋生,执著于我之欲望的满足,汲汲于生的享受与快乐,而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则焦虑万状,执著于那本不存在的“我”和我的一切。殊不知,命终无常,终有尽日...

    邓庆平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13491987039.html